中國十大失敗企業的反思
企業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即便是違反了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條,企業就會失敗,企業的失敗往往都是因為違背了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條或幾條。但是,即使遵循了所有這些基本定律,企業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因為企業成功只有必要條件,沒有充分條件。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講,無論應用什么現代企業管理理論,都必須首先遵循而不是違背這些基本定律,以它們為戰略起點,只有這樣,企業才具備了基本的安全性。這是《大敗局》披露的10個著名企業的興衰給筆者的啟示。
定律一:沒有利益,就沒有生存的意義
三株失敗后,總裁吳炳新發表了一份數百字的《吳炳新自白書》,第一句話就是:“沒有利益,就沒有生存的意義”。企業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利潤。可惜的是,三株雖然認識到了利潤的價值,卻錯誤地選擇了一種竭澤而漁的實現方式,“以一個極端冷酷的、狂熱的功利主義者,采取對競爭對手的無情打擊和帶有陰謀色彩的顛覆,在產品上的夸大無度”,結果既導致了自身的困境,又沖擊了中國保健品產業的健康發展,使企業失去了盈利的產業基礎。
亞細亞采取的則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所謂“戰略家風范”的方式。企業經營順利時,熱衷于場面熱鬧、宣傳轟動,卻對能賺多少錢看得很淡,認為這是“戰略家風范,不爭蠅頭小利”,結果是營業額一個億一個億地往上竄,而利潤卻從沒有超過1000萬元。這種“戰略家風范”式的管理風格,在后來企業出現困境時成了最致命的缺陷。
瀛海威則是又一種情形。企業因過早地進入了一個錯誤的行業,根本不知道何處可產生利潤,連“第一桶金”都挖不到,結果是因無法給股東起碼的投資回報,“躊躇滿志”的創始人張樹新被迫去職,企業也隨之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企業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生成的初始動力,企業必須以獲取最大化利潤為根本目標。不過,企業的最大化利潤目標只有通過合理利潤或滿意利潤的方式才能實現。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及不通過合理利潤方式來實現,企業不可能可持續發展。
定律二:基礎管理的地基必須打牢
亞細亞開業9年竟沒有進行過一次全面徹底的審計,外單位向公司借款800萬元,只需跟總裁王遂舟打聲口頭招呼即可,而不需辦任何手續。三株發展到鼎盛期時,機構重疊,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甚至出現一部電話三個人管、各分支機構對總部大量造假的怪現象。飛龍在財務上缺乏詳細的管理規章,只管財務不管實際,使得占用、挪用和私分公司貨款的現象比比皆是。由于基礎管理不牢靠,這些企業缺乏必要的自穩機制和免疫機制,如同建立在沙灘上的房子,一有外來沖擊,企業就應聲而倒。
基礎管理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可以用海爾集團的“抗斜坡球”理論來說明。海爾的“抗斜坡球”理論告訴我們,企業好比是一個沿著斜坡往上滾動的球,市場競爭和企業內部職工中可能出現的惰性形成對球體向下的內外兩種壓力。如果沒有一個向上的大于這種壓力的推力,球就一定會往下滑。對于企業來講,這個向上的推力就是強化基礎管理。為此,海爾要求職工“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全面地對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進行控制和清理。海爾之所以能持續地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避免了類似于這10個企業“猝死”的命運,這種強化基礎管理的管理模式功不可沒。
定律三:誠信是最靠得住的戰略
秦池的川酒勾兌、三株的虛假廣告、飛龍的虛假偉哥、南德的虛張聲勢,最終使他們走上了不歸路。
據美國出版的《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介紹,對美國1300萬富翁的調查結果表明,成功的秘訣誠實被擺在了第一位。
誠信作用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社會信用的發達程度。如果企業只想“過把癮就死”,那么誠信就可以拋在一邊。但是如果企業要謀求可持續發展,誠信則是維持長期市場穿透力的基本前提。在信用不舉的社會里,誠信的作用比較有限,甚至講誠信的企業可能要吃點眼前虧,但即便是這樣,客戶為了減少交易成本,仍會對誠信給予特別的關注,對講誠信企業情有獨鐘。
沒有誠信,企業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場資本,而市場資本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定律四:要造名,更要造實
秦池因為當了央視廣告標王,名氣如日沖天,出現了巨大的產品市場需求,但因其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一則“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兌的”系列新聞報道就輕易地將秦池擊倒了。
中國十大失敗企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