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上書”皆獲國務院重要批示
調研報告推動政府將儀器儀表列入國家發展計劃
2000年4月24日是
儀器儀表行業一個特殊的日子。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所有與
儀器儀表相關的科技人員、生產企業的員工及其管理者,無人不記著這個日子!拔覀儺敃r都特別高興,認為這是
儀器儀表行業的春天來了”。在中關村核心區域一座高大的玻璃幕墻建筑辦公室里,中國
儀器儀表協會一位長者回憶著。
“請嵐清、邦國同志閱示。
儀器儀表工業很重要。大珩、嘉墀等院士的建議可轉計委、經貿委、科技部研究。”這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0年4月24日,在11位院士關于《我國
儀器儀表工業急需統一規劃和歸口管理的建議》上寫下的兩行文字。
在建議書上,11位院士寫道:“1995年,盧嘉錫、王大珩、楊嘉墀等20位院士針對當時我國
儀器儀表工業發展滯后的嚴峻形勢,提出了‘關于振興我國
儀器儀表工業的建議’,受到了朱(金容)基、李嵐清、吳邦國、鄒家華、宋健等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并作了重要批示。有關部門根據國務院批示精神,經過調查研究并落實了某些改進措施,但由于處理‘建議’時,‘九五’計劃已經制定,不久政府機構又作出重大調整,落實‘建議’的工作未能持續下去。時隔五年,當我們制定‘十五’計劃,尤其是討論新世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的時候,縱觀我國
儀器儀表工業,分散落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技術差距同發達國家越來越大,主要產品市場被外商占領。形勢極為嚴峻,經認真的討論,我們這些當年提出‘建議’的部分院士,懷著急切的心情再次提出‘我國
儀器儀表工業急需統一規劃和歸口管理的建議’,請您審閱和批示”。
據悉,通過相關人士,院士們的建議書被直接送到了國務院副總理辦公桌上,于是有了上面的國務院批示。隨即,也就是2000年“兩委一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科技部委托中國
儀器儀表協會對全國
儀器儀表行業進行了調研。由此,中國
儀器儀表協會組織專家,首選了7個省市為調查區,寫出專項調研報告和發展政策建議。
這份報告援引王大珩院士的解析,把
儀器儀表的重要作用歸納為:“
儀器儀表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科學研究的‘先行官’,軍事上的‘戰斗力’,國民活動中的‘物化法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有關人士回憶,在這次調研中,當年80余歲的王大珩院士身體力行。在上海,白天,他們召集相關企業和政府官員開座談會、參觀企業;中午,也很少休息,因為一些
儀器儀表企業的工人知道王大珩到達后,反映情況的積極性很高,而王大珩院士希望把所有意見都收集起來;晚上,他還要接受媒體的采訪。在重慶調研時,王大珩院士受到很多企業歡迎,為了多爭取看幾家企業,他馬不停蹄,有天下午他看了5家企業。到第二天,他便住院了。
據介紹,這份調查報告促使我國政府第一次“要把
儀器儀表放到重要位置”幾個字寫入了“十五”國民經濟發展綱要。接下來,國家計委設立了關于
儀器儀表產業化項目,各地方的一些相關項目也紛紛上馬。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中國關于
儀器儀表的立項經費已超過了2億元。同時,銀行也開始支持企業關于
儀器儀表生產的貸款,截止目前,貸款金額已超過約30億元。
多次建議 再度擂響戰鼓
“關于
儀器儀表的發展,中國
儀器儀表協會先后5次‘上書’。第一次在1979年,在中國
儀器儀表學會成立大會上,王大珩院士等向國家提出了
儀器儀表工業急需統一歸口管理的建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給予了批示。據此批示,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
儀器儀表工業總局。但這個設立于機械工業部的管理機構運行2年多后,隨著機械工業部的撤消而消失。不過,這一機構對提升中國
儀器儀表的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
儀器儀表協會的一位長者記得十分清楚,并介紹了每次建議的一些具體情況。
第二次建議在1982年,中國
儀器儀表協會向國務院提出了成立中國
儀器儀表展覽培訓中心的建議,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給予了批示,并給予了經費支持。
第三次建議在1994年,即盧嘉錫等20位院士的建議,朱(金容)基副總理批示后,國家計委支持經費1億元。
第四次建議即是2000年11位院士的建議。
第五次是王大珩、楊嘉墀和金國藩院士在2002年4月的“上書”——《建議國家計委將‘自動化
儀表與控制系統’列專項支持發展》。
院士們在第五次建議書中寫道:“不僅我國自動化
儀表與控制系統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且近年來國家計委支持
儀器儀表發展在重大項目的安排和投入上對自動化
儀表與控制系統力度也不夠,今年國債項目未能列專項支持,立項數量太少。這同國際發展的潮流,我國市場的需求,以及必須盡快扭轉我國自動化
儀表與控制系統被動落后的局面是很不適應的”。
為此,他們向政府提出,“國家計委對自動化
儀表與控制系統盡快列專項加大投資力度支持發展”。
在第五次建議書上,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再次批示給原國家計委,“請產業發展司研究”。隨后,原國家計委再次立項,中國大地再度擂響振興
儀器儀表事業的戰鼓。
據知情人事介紹,在先后五次的“上書”中,王大珩院士參與了其中的三次。
在《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國家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制定過程中,中國
儀器儀表學會接受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下達的第3專題,即《制造業發展科技問題研究》中的分課題——“與信息化智能化相適應的
儀器儀表技術”。這一分課題于2003年8月正式啟動,中國
儀器儀表學會向所有專家發出了通知,要求專家就其有關專業提出較全面的建議。此后,他們先后收到了29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資料。
儀器儀表行業內人士認為,《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制定,使人們進一步明確了
儀器儀表科學技術對我國科技事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和基礎作用;更清楚認識到
儀器儀表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深刻認識到,高精度
儀器儀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危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甚至國家安全。
這位知情人士說,“中國
儀器儀表學會專家委員會郭志堅委員,專門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呈送了報告。報告內容闡述了兩次海灣戰爭中,
儀器儀表所顯示的特殊戰斗力。如今,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其發展,以增強國力。而我國近幾年來,
儀器儀表是進出口逆差最大的產品,且進出口逆差還有擴大之勢”。
溫家寶總理審閱報告后,作出了上述批示,希望對
儀器儀表給予足夠的重視。
科技部研究后認為,
儀器儀表發展應在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有所體現。由此,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
儀器儀表被列入重點領域的優先主題。
這位知情人士還說,一直以來,中國政府相當重視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但
儀器儀表在國民經濟和國計民生等方面,在產業規模上仍然較小,年產值2000億元左右,相關企業也不大,最大企業產值只有20多億元,員工人數最多不超過1億人,而其重要性卻非同一般。到目前為止,最值得探討的是如何發展?如何才能發展得更好更快。